(文图/熊晨曦)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途径,11月11日下午,公共英语教研室(Ⅲ)于文华楼2-402办公室开展了以“基于产出导向法(POA)的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为主题的教研会议。本次教研会议旨在探索和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革新的深入发展。
会上,张书伟老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与会教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张老师详细介绍了产出导向法(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她强调,该方法旨在解决英语教学中“重学轻用”或“重用轻学”的不良倾向,通过“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假设,实现学用一体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
在教学流程上,张老师则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教师应如何通过“驱动”、“促成”与“评价”三个阶段,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如在阅读课上,教师以“Audrey Hepburn in my eyes”为主题,通过融入视频输入、小组讨论和陈述展示等方式,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在听说课上,教师通过设计“Our new class and classmates”项目,引导学生从信息搜集、采访记录到作品展示,全程参与语言产出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增强了其团队协作能力。

对此,教研室主任郑路老师指出,产出导向法不仅符合外语教育的实际情况,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视角和方法。他强调,将该方法融入日常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张老师的分享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参考和启示。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能够革新传统教学模式,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同时,围绕产出导向法,各位教师也提出了诸多实际的课堂教学建议:有教师认为,应加大课堂输出任务比重,以任务驱动学习;有教师提出,可利用多类型、多渠道资源丰富输入材料;也有教师表示,需加强“师生合作评价”,及时反馈调整教学。

未来,公共英语教研室(Ⅲ)全体教师将继续深化产出导向法的研究与应用,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和创新,共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持续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强化教学评价,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真正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