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研工作 >> 正文
教学科研|专业英语教研室开展 “人工智能背景下英语翻译课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研活动
日期: 2025-04-01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文/荆苗苗 图/荆苗苗)2025年4月1日下午,专业英语教研室在文华楼2-218教室召开教研活动,主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英语翻译课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张园园副教授主持,专业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张主任指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英语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给英语翻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工具在提高翻译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另一方面,也对英语翻译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英语翻译课的学生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能推动翻译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王宁老师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机器翻译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文本。例如,谷歌翻译等工具可以快速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虽然其翻译质量在一些复杂语境下仍有待提高,但已经能够满足许多简单、通用文本的翻译需求。这使得学生在面对大规模翻译任务时,能够借助这些工具更快地完成初步翻译工作,从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翻译质量的提升和创新表达上。然而,尽管机器翻译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其翻译结果往往存在语义偏差、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这是因为机器翻译主要基于算法和大量语料库进行模式匹配,难以像人类译者那样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情感和语境。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的翻译技巧,还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够对机器翻译的结果进行优化和改进,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表达方式。

胡天赋老师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英语翻译从业人员的职业角色不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语言质量的把控者、文化内涵的传递者和翻译技术的应用者。他们需要与人工智能工具协同工作,发挥人类的独特优势,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这种新的职业角色,是英语翻译课程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增设专门的创新思维课程,如《创新思维与翻译实践》《跨文化创新写作》等。这些课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创意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谷雨老师认为,可以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课程,如计算机科学、文化研究、市场营销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在翻译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创新。例如,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科学课程,可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他们日后在翻译工作中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工具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学习文化研究课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在翻译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内涵问题。

王璐老师提出,应当加强与翻译企业、跨国公司等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翻译项目和工作环境,了解行业对创新翻译的需求和标准。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翻译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例如,企业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新兴领域的翻译项目,如人工智能产品说明书翻译、跨境电商平台文案翻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英语翻译课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实践机会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创新培养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翻译行业的发展需求。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为英语翻译行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翻译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2025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地 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华北路(东校区)    邮政编码:451100